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花语日记] 上重点高中比上大学还要难?

指算来,距离高考、中考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对于家有考生的家长来说,这一个多月的日子是最难熬的,也是最叫人着急上火吃不香睡不好的一个月。因为相对于高考门槛的逐年降低,中考的“门槛”却越来越高,那些一心想叫自家孩子上重点高中的家长,恨不得代替孩子去考试。以致于许多家长发出了这样的慨叹:上重点高中真的比上大学还要难啊!

  实话实说,“半瓶子”虽然没有上过所谓重点,就连普通中学也没有上过。可是,你说为“面子”也罢,为孩子前途也好,盲目跟风也无所谓。反正,不叫孩子上重点中学,就是“父母的失败!”你不听那些跟我一样着急的父母们是咋说的:现在竞争这么激烈,进了重点中学,也就是一只脚迈进了大学门槛。不是说我们这些当家长的没有“个性”,而是这个教育制度和教育体制没有“个性”。你要是想“个性”一回,那就把你孩子放到那些老百姓说的“烂学校”(指普通中学)去念高中吧。我想,没有家长愿意拿自家孩子去“冒险”。



  也许,你可以嘲笑:这些都是家长们为择校编排出的理由。也许,家长们身份地位不一,经济条件迥异,社会活动能力相去甚远,但“将择校进行到底”的决心却是如出一辙。当然,这样的“理由”和“焦虑”在全国各地大概都是半斤八两,难道全国的家长都缺乏“个性”,都是在盲目跟风吗?

  有人戏言,“择校”与“被择(的学校)”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半瓶子”愚钝,始终未能禅悟:究竟这“打”人的是哪一方、挨了“打”却无怨无悔的又是哪一方?印象中,择校风似乎起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方面,是教育优质资源的短缺,一方面是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为让自己的孩子能分享这优质资源而进行的“博弈”。这种“博弈”并无规则可言,因此每年到了中考时候,教育局长、中学校长办公室的门槛都快被人踢烂了,说情、下话、拉关系,递条子……反正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家孩子能上重点中学。可那所谓的“三限生”名额也有限,不但要收钱,而且被人“另眼相看”。



  因此,很多人会抱怨,会不平,会有种种情绪。但是,一个城市的重点高中也只有那么几家,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是人满为患,还有好多学校处于“饿肚子”,“吃不饱”状态。据说,同一城市还有普通高中招生只有十几名学生报名的现象。也许好多家长认为:“饿肚子”,“吃不饱”的普通中学是所谓的“烂学校”,所以没有学生愿意去。他们宁肯上不了重点放弃学业,也不想上所谓的“烂学校”。这不是家长的错,重点之所以重点,是因为投入、生源都是“重点”,处于良性循环。而“烂”之所以“烂”,是因为投入、生源都是“烂”。只有被“重点”抛弃了的学生,才会被“烂学校”接纳,才会有学上,才不至于流落社会,混迹成“问题少年”。记得“半瓶子”去年此刻也曾撰文劝说过那些现在正在为孩子不能上重点而愁苦的家长: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把考不上重点中学的孩子送到普通中学甚至技校、职中去上学,将来也未必没有出息。可是依据反馈回来的信息看,那些看似冠冕堂皇的话,大有“站着说话腰不疼”之嫌。



  对于“好学校”的趋之若鹜,对于为人父母的望子成龙成凤心情,一位重点中学老教师坦言:“择校”之所以能形成特殊的生态链条,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最好的教学条件在重点学校,最好的师资力量在重点学校,最好的学生(只是成绩来衡量的“最好。”)也在重点。相反,薄弱学校由于先天不足,在这场生源质量和办学力量的双重较量中只能越来越弱,这一两极分化又成为择校风长盛不衰的源头。

  他认为,如何给“择校热”降温?想必许多专家学者都有高见宏论。可是这些年了,全国各地“择校风”依旧是越刮越大,越刮越猛,却不见那一个城市,那一家部门能把这股风挡住、压住了。还是那句老话告诫各位家长:好学校谁都想上,上了好学校也不一定就拿到了通往大学的“门票”。俗话说,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



  当然,诸位读者也都明白这个道理,也都知道那个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就没念完大学,那个号称中国最年轻的富豪李想就没上过大学……可是,放眼全球,这样的能人只是凤毛麟角,属于稀有品种,我们绝大多数人是学不来的。所以,说归说,眼红归眼红,自家孩子还是要按照现实规则来,先上一个重点高中,再踅摸着上一个名牌大学,再学一个热门专业,将来出来找一个稳定的工作,有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资就满足了。就如一位家长所说:我哪怕求爷爷告奶奶做孙子烧香磕头,也要把我孩子送进重点高中,这可是孩子一辈子的大事……

  不光他是这样想的,大多数家长也是这样思谋的。这就是现实和理想的距离,也正是“应试教育”和所谓“素质教育”的距离吧……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