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浏览器或正在被iQ带入第三次革命

中国人对浏览器的认知,是随同比尔-盖兹、微软、Windows系统一起认知的,甚至比他们的“三位一体”认知的更晚一些。但实际上微软的IE浏览器已经是二次革命的产物了。
  第一代浏览器对于国人来说绝对是陌生的,虽然它的名字家喻户晓——马赛克(Mosaic),但相信几乎100%的中国家庭都没有接触过。但是如果说IE浏览器让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了网络,那么1993年诞生的马赛克就是让世界家庭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的窗口。只可惜马赛克的好景不长,1997年,发展到3.0版本的时候,全世界的网民使用率已经下降到2%以下,从此销声匿迹,IE则逐渐接过了马赛克的枪。

  在1997年的时候,正是国人对Windows 95狂热和普及的年代,网络也开始出现在个别单位和个别家庭之中,IE作为国人的入门级浏览器似乎成为了唯一选择。但实际上,当时IE这个“互联网探索者”(Internet Explorer)在世界范围内的占有率不到30%,而剩下的70%份额则被马赛克的发明者安德里森的另一产品“航海家”(Netscape Navigator)所占据。不过注定安德里森系的浏览器会让出主角地位,因为随着Windows系统打包而来的IE浏览器正在与Windows系统一起势如破竹的覆盖着全世界,而这个完全与Windows系统匹配的简单浏览器,也成为了浏览器历史的第二次革命的开始。

  不过,浏览器第二次革命的最大意义,倒不是IE的出现,而是浏览器世界的百花齐放,这其中基于IE系统开发的各种浏览器不但丰富了浏览器应用工具,也挤掉了不少IE浏览器市场份额。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第二次革命后,浏览器进入了人性化工具的时代,各式各样的浏览器都力图减少浏览器资源占用率,增加人性化工具。这期间火狐、傲游等浏览器一度成为了新宠,在国内腾讯TT浏览器也曾经是一部分人群的不二选择。当然航海家也占据着重要的份额,虽然在国内使用它的人甚少。

  虽然各式各样的浏览器的占有率排名交替上升,但他们面临着共同的问题——“过于庞大”。不可否认,多窗口浏览器的诞生就是为了减少资源占用量,但多窗口的浏览器本身就是个“体积庞大”的家伙。想要减负谈何容易?不过浏览器的发展原本就是在一代一代的解决问题,裸奔浏览器也就应运而生,堪称2代半浏览器的裸奔浏览器将不常用的工具都进行了减负处理,甚至鼠标常点的三个按键以外的工具栏也都隐藏起来,这样一来浏览器的肥胖问题则初步得以解决。不过,之所以将这种浏览器称之为2代半的产物,是因为第三次浏览器革命还未开始,真正掀起第三次革命的浏览器是谁呢?

  既然要减负,就要将减负进行的合情合理。如果只是剔除功能那仅仅是为了减负而减负,真正的减负,应该是在保留人性化配置的前提下减负。而最近一段时间正在专业人士手中不断传播的iQ浏览器则实现了浏览器的第三次革命,因为iQ浏览器是第一款真正的“网络浏览器”,因为这款浏览器的功能应用第一次跟网络挂钩,iQ浏览器的所有人性化功能并没有被剔除掉,而是保存着了网络服务器上,使用者只需注册用户名,通过密码登陆就可以在网上调用任何工具及收藏夹,当然你也有权利选择非登陆状态下的工具。

  这种状态下,不但将肩负问题轻松解决,同时也让浏览器的使用与你的邮箱工具、博客工具、网络金融工具一样简单、安全、多用途,且占用空间极其小。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在后台服务器上植入的功能扩展能力相当强。可以想到,未来的浏览器可能会将向自定义发展,甚至将博客、邮箱植入在内,而让这一切成为可能的革命先行者就是iQ浏览器。
我的奋斗目标:注册帐号->看文章->看人家灌水->参与灌水->被封全站  ->接着灌水->没事->和版主搞好关系->当个版主->轻闲->当个大版版主->吊起来->被投诉->装孙子->被站务赏识->和站务套磁->请站务吃饭->申请实习站务->批准->开始实习->狂封人装大孙子->转正->名正言顺的灌水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