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上网成瘾成“精神病” 网吧变疯人院?

 《网络成瘾诊断标准》一旦被国家卫生部审核通过并推广使用,届时我国将成世界上第一个出台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国家。
  日前,国内出台 《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将网络成瘾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这一标准的出台激起网络 “千层浪”,不少网友岌岌自危“难道迷恋网络便成了 ‘精神病’”?一时间,质疑声四起:该标准是否能全国通行? “精神病”的帽子是否可以乱扣?这样的定论是否会对网络成瘾者的心理造成另一种伤害?

  新政出台:“网瘾”诊断进入标准化时代

  近日,由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牵头制定的 《网络成瘾诊断标准》(以下简称 《标准》)通过专家认证。

  此 《标准》的出台意味着我国医学界诊断 “网瘾”进入标准化时代,网络成瘾将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

  记者在该基地的网站上查阅到该《标准》全文。根据标准,网络成瘾的症状标准为长期、反复使用网络,使用网络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和工作或不利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标准》共具体列举了5条上网成瘾的诊断标准,包括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难以把握使用网络的度、固执使用网络造成危害性后果、因使用网络放弃社交活动等。 《标准》显示,只要符合5条标准中的其中1条,就有可能被认定上网成瘾。

  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成瘾医学科主任陶然是参与制定本次 《标准》的专家之一。

  他向记者介绍,成瘾医学上一般可分为 “正常”、 “过度”、 “成瘾”3个程度。网络成瘾的症状一般表现为,行为上除了吃饭睡觉,基本上都在上网。情绪上爱发脾气,易冲动,甚至引发抑郁等情况。价值观扭曲,常常表现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社会功能丧失,人际关系萎缩,青少年表现为无心学习,成年人则不愿意工作。

  陶然医生表示, 《标准》的出台是经过对过去3000例病例的仔细分析后得出的科学诊断标准,是有临床医学根据的。据陶然介绍,其实对“瘾”制定相应的诊断标准,网络成瘾并不是先例,我国1992年就曾经对赌博成瘾进行了诊断标准化。其实,人们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瘾,包括 “喝酒瘾”、 “工作瘾”、 “性瘾”、 “拔毛瘾”等, “网络成瘾”正在越来越多地被社会所关注。

  陶然医生指出, “网络成瘾”的主要人群集中在13至17岁,占到了网络成瘾总人群的80%,其余20%中以高校人群为主。他表示,有了 《标准》之后, “我们就可以根据 《标准》进行诊断,并为网络成瘾者采取治疗,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就陶医生而言,现在每天都有将近10个门诊,其中2至3名患者需要住院治疗。

  此标准经过专家论证后,最为人们关注的是其中将网络成瘾正式纳入精神病范畴之中。陶然认为, 《标准》的确立,不仅为临床医学增加了新病种,还明确了网络成瘾患者应该由具有精神科的医疗单位收治。但同时他表示,纳入精神病范畴不等于犯罪免责。他说, “法律上只规定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犯罪不用承担法律责任,因为他们没有自制力,但其他所有精神病患者都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责任。”

  网友反响:部分网友担心“精神病”帽子戴上头

  “上网成瘾”就是 “精神病”?《网络成瘾诊断标准》一出台便迅速受到网友们的关注,大家纷纷就 《标准》中的条款和自身情况进行比照。许多网友都表示担心, “我是不是上网上成神经病了?”而最郁闷的还不是这些 “担忧者”,不少热爱网络游戏的网友都纷纷发帖愤慨表示, “即便我们成瘾但凭什么说我们是精神病?”。

  网友陈先生曾经是网游 “魔兽世界”的忠实玩家,在听到玩网游可能会被界定为 “精神病”的消息,他惊恐地睁大了眼睛, “精神病应该不至于此吧,如果上网久了也算精神病,那网吧岂不要成疯人院了?”网友陈先生曾经在大学时参加过网游 “魔兽世界”的全国比赛,他向记者描述,其实很多情况下玩游戏只是一种爱好,再说很多网络游戏都有一个所谓的 “封顶”,一旦玩家登顶之后,就不会再继续沉迷于这款游戏。 “我见过的最极端的玩家,也就是从清早开始,一直玩到通宵,但这仅限于假期时间。”陈先生表示: “这 《标准》是否太过模糊了?乍一看上去,我觉得自己和周围的朋友至少都符合其中的1条标准,是不是我们都应该去检测一下呢?”

  自 《标准》出台,大学生小王又有了个新外号 “神经病”。这令他烦闷不已, “我玩网游在同学圈里很出名,因此我还成了学校魔兽社的社长,经常领着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组团玩。但自从大家看到这个标准后,都不喊我社长了,反而叫我 ‘神经病’。”小王认为,虽然知道同学们只是开玩笑而已,但他心里对此新外号很反感。 “我对照了标准,自己起码符合3条以上,但我没有因为自己喜欢玩游戏而造成任何严重社会后果,我至今想不明白这个标准的制定究竟有何依据?凭什么就把网络成瘾纳入精神病范畴?”最令他接受不了的是“连母亲也打电话到学校来让我去看看心理方面的医生,咨询一下神经病是否可以治”。小王觉得家人的过度担心反而使自己有压力,因为 “我根本就不是神经病”。同学间的玩笑、家人的担心让这个性格原本开朗的大学生陷入一片愁云之中。

  记者在一个网站论坛上看见,许多网友对该 《标准》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网易的一家论坛上,一位网友留言: “我看网易评论成瘾,一天不看就受不了,内容可以不看,评论不得不看,算不算精神病?”另一位网友调侃: “天哪,我已经不知不觉做了四五年神经病啦。”还有一些网友则对此 《标准》表示不屑, “精神病怎么了?即使得了精神病我们也要继续上网。”

  四大质疑

  是否将在全国推行?

  据陶然医生介绍,该标准已通过了11名国内专家和3名国外专家论证,目前正报批国家卫生部。昨天记者连线国家卫生部相关部门,有工作人员称,审批需要时间,目前还在进行中。

  一个还未在全国推广实施的标准却已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部分网友质疑,该标准一旦经过国家卫生部审批,是否就将成为一个全国标准来进行 “精神病”的认定?

  针对质疑,陶然告诉记者,制定标准的意义就在于全国范围的应用。据业内人士介绍,以往在网络成瘾的临床治疗上从未出台过标准,而他们在断定上则是根据CCMD-3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和ICD-10 (《国际疾病分类标准》)进行双向判断。该业内人士推测,如果 《标准》通过审批,将会添加进CCMD-3成为全国通行标准,对此,陶然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

  但令人费解的是,陶然所在的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的工作人员却做出了相反的解释: 《网络成瘾诊断标准》不能在其他地方使用, “我们有自己特殊的治疗方式,如果其他医院使用该《标准》进行诊断应该属于侵权行为。”

  著名心理医生、临床心理学家、上海市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副教授单怀海表示,目前没收到在临床中需使用该《标准》进行诊断的通知。至于 “侵权”一说,单教授表示难理解, “如果是国家认定的标准,应该鼓励各个医院按统一标准来诊断,不存在知识产权问题。”他向记者举例,高血压诊断标准、糖尿病诊断标准均使用统一标准,完全不存在各家医院自家采用自家标准情况。

  界定标准是否科学?

  据卫生部医学CAI教材解释,精神病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明显异常;不能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显得古怪、与众不同;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有程度不等的自制力缺陷,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判断力,认为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是正常的,并拒绝治疗。由此解释看,将网友纳入“精神病”范畴的确令人难以接受。

  但陶然医生不这样认为。他表示,精神病的范畴相对较广,抑郁症、自闭症都可被列入精神疾病。 “很多人一听说精神病,就会以为是 ‘疯子’之类的,其实不然。”陶然说,精神卫生即精神健康,并不仅仅在于是否得了精神分裂,就上网成瘾而言,可以理解为是网友因为过度上网而影响了正常生活。

  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的工作人员则否认了 “精神病”一说, “这个标准是我们这里出的,但我们没说精神病。”工作人员表示,上网成瘾应该更多地理解为精神上对上网产生了依赖,上瘾者表现为离不开网络,上网成为了一种不良习惯。

  单怀海则表示,网络成瘾即被列入“精神病”范畴,这样的提法不科学。“过度使用网络可能会引起精神障碍、心理障碍等,严重的可能引发精神疾病,但不能笼统地归结为精神病。”单怀海解释,网络成瘾是一个概念,不能将网民因为上网成瘾而称为精神病。

  而据一位从事心理问题多年的临床医生看来, “将所有网瘾患者看作 ‘精神病’将会使这些人产生精神压力,他们很容易因此而患上其他心理疾病。”

  有业内人士透露,就以往对网络成瘾者进行脱瘾矫治的手段来看,其实已采取了一些精神疾病方面的治疗手法,如以心理辅导为主并辅以行为矫正等。“但是从未对这部分人群的性质进行过界定”,因为, “‘精神病’的帽子一旦戴上,将会使他们一生都无法抬头。”

  治疗收费到底几许?

  “上海的患者也应该到北京去治”,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标准》是由基地制定的,对于是否 “上网上瘾”,基地有非常系统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所以即使是上海的患者,基地也建议到北京治疗。

  记者随后向基地的工作人员了解 “戒网瘾”治疗的费用。

  工作人员介绍,第一个月为10040元,第二、第三个月为9300元, “一般需要3个月的治疗期”。工作人员同时建议治疗最好由家长陪同,因为对家长而言, “这也是学习的机会”。而家长陪护仅收取住宿费,即每天20元。记者算下来相当于一个疗程花费近3万元。工作人员随后还信誓旦旦保证, “一般情况下都能治好,治愈率在80%以上。”

  而陶然医生告诉记者的却是另外一份价目表: “每天200元,一个疗程3个月共2万元。”

  而在上海,以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为例,记者了解到进行心理治疗门诊每次收费10元,检查每次收费25元,如需进行住院治疗的,平均每月的治疗费在2000元。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不计算门诊费用和其他的家长陪护费用,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每季度的收费相比较上海整整多出了2万多元。

  单怀海表示,精神卫生中心的收费标准都是经过国家物价局核准的。那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的收费是否经过核准呢?陶然没有正面回答记者的问题,只是表示, “我们的收费标准比北京其他经过物价局核准的医院便宜很多。”
我的奋斗目标:注册帐号->看文章->看人家灌水->参与灌水->被封全站  ->接着灌水->没事->和版主搞好关系->当个版主->轻闲->当个大版版主->吊起来->被投诉->装孙子->被站务赏识->和站务套磁->请站务吃饭->申请实习站务->批准->开始实习->狂封人装大孙子->转正->名正言顺的灌水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