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马化腾:腾讯十年 有危机感就有胜算

 即使听到“小马哥”,你的第一反应还是叼着牙签躲子弹的江湖传奇,那么你也一定不会对几乎已经成为小企鹅别名的聊天工具QQ感到陌生。江湖传奇与腼腆可爱的小企鹅被一个人糅合在一起,这个人就是马化腾。这个被《时代》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100人之一的年轻人,为一个业界公认不能赚钱的IM创造出了新的商业模式。

  小企鹅所代表的腾讯公司已经成为了中国互联网市值最大的企业,而且继续坐稳中国互联网公司收入的头名,而腾讯上市4年多来的财报表现,几乎是以年均百分之一百的速度在前进。今年6月10日,香港恒生指数将腾讯吸收为恒生指数成份股,这是互联网公司在香港股市的首例。

  马化腾回顾腾讯10年业务的发展,感慨道:其实就是慢慢地试,有信心,步子才会逐渐大一点。“慢”和“试”,是马化腾的特质。他居安思危,但同时有敏锐的商业嗅觉,他的谨慎,也让腾讯在稳健的步伐中越来越强。

  马化腾称,“对我来说,现在QQ不是工作,是兴趣。”“我和太太就是通过QQ认识的,不过当时她也不知道我是谁。我就说我是工程师。”对于一个对金钱概念并不强烈的人,这大概是QQ带给他最大的收获。

  危机感:如影随形

  遍观中国互联网企业,横跨多个业务线的企业不在少数,但没有一家互联网公司能在四条以上的业务线同时做到领先,腾讯是唯一的一家。自1998年马化腾和几个同学联合创办腾讯以来,腾讯经过了风风雨雨的10年发展,用短短十年间,腾讯的足迹踏遍即时通讯、门户、电子商务、博客、网络游戏、邮箱等几乎所有网络热门领域,而这一切造就了腾讯如今中国互联网绝对霸主的地位。

  而马化腾把腾讯的发展轨迹归结自至始至终的“危机感”。马化腾回忆称,“进入2003年,msn开始进入中国,网络游戏开始盛行,腾讯面临的事等死还是找死的局面,我们要涉足其他领域,靠网游、门户非IM的服务来黏住网民,让我们跟MSN有差异化。 事实证明我们的转变是成功的。同样,进军搜索引擎市场以及电子商务市场也是由于感受到了危机感才介入的。既然我们在即时通信已满足了90%的要求,为什么不多做尝试?”

  同样在对未知“危机”的敏感中,腾讯步入了电子商务和搜索引擎业务业务。

  马化腾称,要学习能力强。千万不要躺在功劳本上,不要说我就不学了,一定要有兴趣去学。电子商务我现在都要有兴趣去学。整天在拍拍网上买东西,找感觉。

  在品牌打造方面,马化腾也明白深入人心的“年轻化”品牌成了腾讯继续壮大的禁锢。但稳健的个性让马化腾选择了品牌转换的稳健之路。马化腾称,“QQ要伴随用户年龄增长而继续保持有效粘度,不过我们还有时间去改进,不能太快,也不能重新另做一个品牌,那样容易死掉。只有慢慢的逐渐的中性化,才是我们最好的办法。”“我希望腾讯是一个综合的平台。就是互联网的代名词。上网的代名词。在线生活的代名词。”

  对于未来腾讯10年的规划,马化腾在思考一阵后审慎地告诉记者,品牌全面化,拓展用户群。但马化腾随时又补充说,现在对我们最大的挑战是怎么拓宽我们的用户群。应该说此前有很多是误导,说我们要放弃这个搞那个,开什么玩笑,怎么会那么傻,我是拓宽。

  用马化腾的话说,3年后,互联网的发展很可能进入平缓期,迎来一个“超级竞争”的阶段,互联网企业必须提前布局,“我希望我们这几块业务都能排在同行业的前面,在未来高度竞争的恶劣环境中脱颖而出”。

  企鹅的成功:运气与兴趣

  回顾历史,如今的“企鹅帝国”的形成经历了颇为不平常的10年。腾讯的10年,也是小马哥及其团队奋斗的十年,不过某种意义上讲,成就今天的“企鹅帝国”也有些许运气在里面。

在目前广泛使用的因特网普及之前,一些网迷已经在慧多网上体会到了上网冲浪的乐趣。马化腾大学时代就开始迷恋慧多网,是中国大陆最早的网民之一。 1993年从深大毕业后,马化腾进入深圳润迅公司,开始做软件工程师。通过早期的互联网,马化腾结识了很多“网虫”朋友,其中的一些人后来成为了叱咤互联网江湖的风云人物,例如网易的丁磊、金山的求伯君。

  1998年11月,马化腾和几个同学成立了自己的软件公司,当时公司很小,主营业务是为其他公司做软件外包。据马化腾回忆说,当时跟他很熟的丁磊正在做邮箱系统,之后也卖了很多版本,“我也做过邮件,也给寻呼台做过互动系统,比如短信查邮件什么的,即时通信是其中一个项目。”

  马化腾回忆说,当时为了谋生,啥业务都敢接,做网页、做系统集成、做程序设计……

  不过最早做企业的时候,马化腾从未想过会成就一个现在这样规模的腾讯帝国,用马化腾的话讲:“从没想过一定要开公司当老板,我们几个同学只是想有个机会去发挥所长,最好有点儿小回报,仅此而已。”

  在回忆如何做起QQ的时间,马化腾唏嘘感慨,“当时电信部门比较重视增值服务,而广州电信在这块有预算,市场上有好几家做即时通信产品的企业盯着这块市场。在投标的过程中,为了抢先,我甚至在产品还没成型前就先写好了投标书。结果当然是投标失败。但现在想想还真的是幸运,这些拿到项目的公司在收到钱后自然没有动力继续维护发展产品,只有我们的QQ被砸在手上,才会持续做下去。”

  但随后QQ用户的增长却让人始料未及。用马化腾的话来形容,“到了2000年的时候,随便走进一个网吧,聊天工具QQ跳动的企鹅已经成了流行,我没想到那么多人在网上争着和认识不认识的人聊天,好多人用QQ聊天是为了学习打字。”

  在回忆创业历程时,马化腾称,“初期运气占得比较重,至少70%。但是01年之后主要还是靠自己。我也没有什么特别幸运的事,不幸的东西也挺多的,就是自己要去扛、自己想办法,后期要靠自己。”

  挺过了最痛苦的煎熬期

  进入2000-2001年,这个互联网泡沫将破未破之际,马化腾将其称为其最痛苦的煎熬期。 而这其中电讯盈科与腾讯的关系,用命运的轮回来看似乎颇具有戏剧效果。

  曾经在2001年放弃继续持有腾讯股权的电讯盈科,一度在香港股市如日中天,股价最高达到140港元。而进入腾讯10周年之际,腾讯因为股价增长强劲和稳定,成为恒生指数的成分股,它顶替的正是当年给予腾讯第一笔资金的盈科。而反观电讯盈科,却江河日下,股价在3港元左右徘徊。小超人李泽楷正在为盈科的私有化焦头烂额。

  10年前焦头烂额的是马化腾。他回忆当时的情况,“深圳不像北京有海归的圈子,他们找投资人比较容易。对于腾讯而言相当困难。但腾讯也算运气,风投依据ICQ的成功案例(当时ICQ以4亿美元卖给了AOL),对腾讯也就多少有些兴趣。盈科数码和IDG两家一起壮着胆子投资了腾讯。”

  2000年年初,这两家公司决定一共给腾讯投资220万美元,然后各拿走了腾讯公司20%的股份。之后,盈科又在2001年6月以126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所持有的20%股权悉数转让给南非的MIH集团。 但风险投资只保前期,并不担保后面的发展。而在腾讯第一笔融资之后,紧接着来的即将是2001年的互联网寒冬。IDG投资完之后一直忙着为马化腾的公司找下家。

  马化腾称,“ 要说煎熬,我创业最煎熬的就是这段时间,我不喜欢这样的拖延,进入2001年,那时候纳斯达克已经快崩盘了。而IDG找过搜狐、新浪,他们对腾讯都没看得上眼。”

  马化腾记得,当时任职搜狐的古永锵(目前优酷网创始人)和冯珏都到腾讯看过一眼,2001年春天,马化腾自己又去新浪见了王志东和汪延,但后来都没了消息

 最后进场的买家是传媒集团MIH,而最令马化腾心焦的一段创业经历也自此开始,“我愿意找更有实力的投资人,IDG也愿意出售股权,但盈科不答应。”当时的盈科,小超人李泽楷的数码港计划如日中天,“他甚至还找过王晶这样的导演来我们公司参观,探讨前景。”

  虽然马化腾在感慨腾讯在创业初期的“幸运”,但熟知腾讯的人都知道,造就“腾讯帝国”的根本原因在于马化腾的“务实+专注+创业热忱”。

  马化腾总结说,“2000年网络泡沫破之前,融资是一轮一轮的,大都想着赶紧花完再去融资,但当时我就不是这样想。做公司要对股东、投资者负责任。所以现在看新兴公司花钱看不惯。”

  他 说

  ■有时候不辛苦但是压力大,有时候是辛苦但是压力不大。

  ■对我来说,现在QQ不是工作,是兴趣。

  ■我和太太就是通过QQ认识的,不过当时她也不知道我是谁。我就说我是工程师。

  ■我们都是普通家庭,没有什么特殊的,顶多是房子大一点,也不是说什么太大变化。潮州人习惯喝粥,还是这样。

  ■现在成家了,有小孩了,要照顾家里,会占用一些时间,跟单身汉不一样了。工作方面呢?没有太大的分别。我始终是产品经理的角色。

  ■2000年网络泡沫破之前,融资是一轮一轮的,大都想着赶紧花完再去融资,我不是这样想。

  ■腾讯的成功,首先就是技术、产品和用户感这个要非常强。第二,团队稳健、股东架构稳健很重要。

  ■平面媒体这样聊比较好,我对镜头不太舒服。社交这种交流就不太喜欢,不太喜欢应酬。

  ■2002年-2003年,我们危机感很强。就是等死还是找死的问题。

  ■回顾腾讯10年业务的发展,其实就是慢慢地试,有信心,步子才会逐渐大一点。

  ■其实我是很看中支付的。但是支付我要有电子商务来带,支付对我们收费服务是很重要的,而且它可以黏住,就是说你有个钱包,这个钱包循环付费习惯养成后会有很强的黏性。

  ■现在对我们最大的挑战是怎么拓宽我们的用户群。应该说此前有很多是误导,说我们要放弃这个搞那个,开什么玩笑,怎么会那么傻,我是拓宽。
我的奋斗目标:注册帐号->看文章->看人家灌水->参与灌水->被封全站  ->接着灌水->没事->和版主搞好关系->当个版主->轻闲->当个大版版主->吊起来->被投诉->装孙子->被站务赏识->和站务套磁->请站务吃饭->申请实习站务->批准->开始实习->狂封人装大孙子->转正->名正言顺的灌水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