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讨论] 探寻金融危机深层原因

金融危机深层原因:   美国过度消费+亚洲过度储蓄
  美国的过度消费和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过度储蓄是这次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长期以来美国国内储蓄一直处于低位,对外经济表现为长期贸易逆差,平均每年逆差占GDP总额达到6%的水平,且这些逆差主要靠印刷美元“埋单”。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和石油生产国居民则是储蓄过度,长期贸易顺差,积累起大量的美元储备。这些美国经济体外的美元储备需要寻找对应的金融资产来投资,这就为华尔街金融衍生品创造、美国本土资产价格的泡沫化提供了基础。
  1990年代后期,充裕的全球资金涌入美国,金融业在美国的发展越来越旺盛,金融产业演变成一个大产业,可以吸纳大量的就业,产生大量的产值,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金融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竟达到GDP的40%,华尔街的从业人员可以获得天文数字的薪酬和奖金。但是,虚拟经济一旦脱离实体经济,必定演变成一种虚幻经济(fiction economy)。如果将华尔街的金融产业视作一台巨大的昼夜不停运作的“机器”,它一方面吸纳全球金融资源,同时通过其“生产”变成全球各地一个个投融资项目,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用资本在生产中获得的收益回报给全球投资者。如此循环,华尔街的金融产业是没有问题的。或者,这些金融产品的创造立足美国本土的实体经济,能促使美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那么危机出现的概率也可以大大下降。然而,由于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周期已经进入IT周期波段的末尾,缺乏投资机会,而且美国已经将大量的制造业转移到国外,通过制造业信息化而提升劳动生产率的机会也失去,近期又不可能有大量的科技创新项目吸纳融资。在这种情况下,华尔街金融资产的供应没有坚实的实体经济发展作为支撑。
  近年来,美国房地产投资异军突起,这应该算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但是这些房地产的销售对象主要是美国中下收入阶层。在美国制造业转移的情况下,中下阶层的收入难以提高,在金融资产泡沫推动下的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升,最终把他们逼到破产的地步,引发了世界性债务危机。因此,这次金融危机的本质是“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而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只是放大了“次贷”危机,将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风暴。
  这次危机的表面原因是泡沫经济的破灭。泡沫起因于全球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背后的深层原因却是全球总有效需求的不足和全球生产能力供给的过剩,总的表现形态为全球储蓄过度。换一句话说,全球经济实际上处于一种动态无效的状态:充裕的储蓄资金找不到与之匹配的投资项目。
  从全球区域分布来看,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过度消费,美国之外的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石油输出国家和某些欧洲国家过度储蓄,这种区域消费和储蓄的不对称必须依赖一个因素才能实现,即美元充当国际货币,成为硬通货的代表,储蓄过度的国家和居民将美元作为财富长期积累。因此,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和上述国家的长期顺差可以通过美元的流动来平衡,美国长期用印刷货币来平衡全球实体经济中的非均衡,迟早要出问题。因此,也可以将这次危机发生的前提条件归咎为国际货币体系的缺失。即金本位制消除之后,国际货币体系一直是脆弱的,存在隐患的。二战以后逐步建立起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只能在短期起到作用,随着全球化进程加深和全球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国际货币体系难以适应。因此,全球迫切需要健全的全球治理结构,包括健全的国际货币体系。
  危机中各国反应:
  世界还得长期依赖美元
  虽然危机的根源在于实体经济的非均衡,但是短期内却无法改变这种非均衡的状态。那么,政府该怎么做?是不是没必要对危机进行干预?或者说政府的干预一方面违反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使得应该调整的东西得不到调整;另一方面,政府使用全体纳税人的钱去救市、去托富人的资产,好像又是不公平的。
  其实,危机爆发之后,很多问题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政府干预首先要解决的是人们的预期和信心的问题,防止信息非对称情况下人们的过度反应和不合理的调整,危及尚处于健康状态的实体经济,同时这些干预实际上也对某些金融机构实行了去杠杆化的工作。但这些反应和对策的出台并不是为了改变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式,国有化和准国有化的方案也是暂时的权益之计。如果把这理解成美国和欧洲国家的经济运行基本模式重大改变,还为时过早。
  这次危机会使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受到重创,各国政府一定会想方设法寻找新的全球国际货币体系方案。但目前来说,这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
  第一,表面看亚洲经济版图在当今世界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日本和中国持有2万亿的美国国债和其他债券,是美国最大的债权人。那么,这是否表明亚洲可以创造“亚元”来平衡国际货币体系?非也。目前亚洲政治、经济格局复杂,而且美国始终是亚洲事务的一个决定性力量,中日合作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中国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又有庞大的外汇储蓄,似乎也可以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建设中充当重要的角色。但中国的经济体量还太小,国内的经济结构问题还很多,经济增长的质量还不高,金融体系也十分脆弱,近期内不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欧元似乎是目前最有可能取代美元而成为有竞争力的国际货币,且欧洲的经济体量与美国相似,但是欧洲也有很多问题,譬如社会福利过高,劳动力市场僵化,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在金融危机中先于美国衰退,说明其经济调整能力更差。于是,危机爆发地的美国反而被公认为是稳定的避难所。因此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债台高筑的美国,其美元在危机中却越来越坚挺;人民币本应继续升值,但是在危机中却贬值,而且一、二年内的汇率期货也是贬值。
  不过,这一现象也有合理性。从实体经济角度来看,尽管美国是高负债的国家,但是美国的知识产出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其较为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和法律制度,包括它的军事力量,短期内都是无人匹敌的。既然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一时难以动摇,我们的决策必须以此作为基本前提来思考。
  要改变全球区域经济结构非均衡的问题,首先应该尽可能发挥汇率机制的作用,从长期来看,通过汇率变动来均衡各国经济结构应该是可能的。其次,要大力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美国应该无保留地加大高科技产品和服务产品的出口。通过出口量的增加来均衡全球实体经济。再次,全球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应该尽可能地开放市场,增加进口;同时,储蓄过度的国家应该努力增加内需,从虚幻的美元财富观中脱离出来。
  全球化就其实质来看,是资本的全球化。资本要素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动,因而导致上述两大非均衡现象。如果要彻底改革,全球化还要往更高的阶段发展,即劳动要素的全球流动。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全球区域经济结构非均衡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同时,所有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也可以大大地提高,其收入的均等化趋势也可能出现,后者反过来有助于全球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
  中国政府的策略:
  认真反思、调整宏观政策
  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多重的,有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心理影响,甚至会产生思想认识方面的影响。直接影响如中国拥有的美元资产缩水,海外投资出现亏损,出口下降。间接影响有,引致性的资本市场下跌,海外金融机构为“救火”需要抽走流动性,导致国内流动性紧缩,并且热钱开始外流,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贬值,等等。同时,金融危机导致中国居民的心理变化,预期变化以及对未来宏观经济信心的丧失,这些因素又进一步构成对中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向下压力。因此,中国受到的间接影响不能忽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延,可能继续深化。
  中国政府需要以合作的态度,与各国一起对付危机。基于美元为国际货币的基本趋势短期不会改变,因此需继续持有甚至适当增加美元资产。只有美元坚挺,维持美元资产的价值,我们的损失才能减少。长期看,中国要与其他国家一起,共同探讨创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可能性。
  其次,政府对内要积极改变前一阶段过紧的货币政策,将货币政策的目标从控制通胀转到保持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方面,短期内特别要关注人民币汇率贬值而导致资本外流加速的情况,加速的热钱外流会根本改变流动性过剩局面,使经济中流动性极为短缺,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再加上货币政策有滞后效应,更应该采取积极主动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另外,我们需要将货币政策与金融政策分离,单用货币政策是不能解决热钱问题的。前段时期热钱过多,我们只是单一地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来对付,其结果是中小企业融资发生困难,影响实体经济。此外,我们还需要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配合宽松的货币政策,如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减负企业税收,刺激内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全球经济克服危机,复苏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金融危机确实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再一次验证了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关于经济危机的某些论断,需要政界和学界认真反思,吸取教训。但是,危机爆发之后,也出现了某些混淆是非的说法,如否认市场经济和市场机制,把美国和欧洲各国国家干预和某些国有化措施看作是基本经济模式的改变。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成就是巨大的,但目前中国经济内部还有很多问题,如二元结构问题,三次产业结构问题(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收入分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只有通过继续坚定不移地改革和开放,才有可能解决。
  中国金融产业:
  严重滞后,应该加速改革
  这次危机在美国爆发并不证明中国的金融产业优于人家,而是从某种程度上暴露中国金融业改革的滞后。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内外结构的非均衡和金融改革的滞后,在危机发展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一方面中国投资于美国的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目前投资数额已达9000多亿美元,另一方面中国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从本质上讲是中国居民的储蓄存款在国内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因此,中国外汇储备的积累,是与银行的存贷差,即存款大于贷款的数额基本相等。综合美国经济和中国经济的情况,我们发现,只要中国的实体经济是相对健康的,加上增长速度很快,经济的体量又大,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还没有转移出来,城市化和工业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中国才真正大有可为。目前,中国金融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正因为如此,一个13亿人口大国会出现巨额的储蓄过度,并且存贷利率大大低于经济增长率,储蓄过度使中国经济实际处于动态无效状态。多余的资金需要在美国这样一个增长缓慢且资产泡沫明显的国家寻找投资机会。与此同时,我们每年还要引进500亿-600亿美元资金的国外直接投资项目,支付高额资本报酬给外国投资者。
  如果我们认定中国金融体制的进一步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是必须的,金融体系必须进一步完善,那么,这次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对于中国经济和中国金融产业的发展,可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第一,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无论是理论界,还是金融实务界,大家一定会形成一个共识,金融的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金融只有实实在在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才有发展空间。危机过后,全球的金融资源还是需要寻找出路,中国这一类实体经济运行良好、金融体系又没有受到危机重创的国家一定会成为世界金融资源集聚的地方。
  第二,中国金融产业发展的滞后,除了制度原因之外,金融人才的短缺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与前面逻辑相同的是,只要金融资源开始往中国集聚,金融人才在中国的集聚也不成问题。况且这几年,在华尔街就业的中国留学生队伍也较为可观,归国服务指日可待。
  第三,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人类留下极为深刻的教训,大家一定会认真总结危机的原因以及危机的防范,未来金融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将更为理性,全球金融体系的建设会进一步弥补旧体系的缺失,使其相对完善,各国协调机制也将有可能被逐步建立起来,全球治理结构在金融领域将有一个基本雏形出现。中国完全可以根据这些教训和防范的总结,建立较为严密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返回列表